解码沪苏同城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现象


上海品茶网
清晨7点15分,从上海虹桥开往苏州园区的高铁上,昆曲演员林小梅正对着化妆镜勾勒柳梦梅的眉梢。她手中的iPad显示着上海大剧院的排练日程,"早上在苏州博物馆教课,晚上回上海演出已成常态"。这种"双城艺术家"现象,正在沪苏两地形成规模效应。苏州评弹团的琵琶声时常在上海老茶馆响起,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《长恨歌》则定期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驻演。

调查发现,两地已形成"前台后台"式分工:上海提供国际化的展示平台,苏州保留传统技艺的培育土壤。昆山当代昆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建"昆曲数字实验室",将全息技术应用于古典戏曲;太仓的郑和公园与上海海事博物馆联合开发沉浸式航海体验项目;最富创意的是淀山湖畔的"沪苏作家村",两地作家轮流驻村创作,用不同视角书写江南故事。

(完整报道约4200字,含12个沪苏文化合作案例深度解析)
end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