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入探访上海多个特色社区,记录这座超大城市如何通过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建设,重构城市毛细血管,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样本。


(首席记者 林墨)在徐汇区乐山新村,退休教师张美华的一天从社区花园的晨练开始:步行3分钟到社区食堂用早餐,7分钟抵达社区医院取药,10分钟走到孙女的托育中心。这个建于1980年代的老小区,如今已成为上海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的典范样本。

这种城市微更新正在重塑市民生活。市住建委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已完成632个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建设,覆盖率达89%,市民满意度达92.7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杨浦区"四平记忆"项目,这里将老旧厂房改造为社区综合体,保留了工业遗迹的同时,融入了菜场、诊所、咖啡馆等22项便民设施。
上海龙凤419社区
"更新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有机生长。"在普陀区曹杨新村,规划师李婷向记者展示他们的"针灸式更新"方案。通过加装电梯、增设晾晒区等微改造,这个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焕发新生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"社区智慧大脑",居民通过手机APP可预约共享工具、报名社区课程、参与议事投票。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便民服务呈现创新突破。记者在静安区"邻里汇"看到,这个由老洋房改造的社区中心,集合了24小时自习室、老年日托站、幼儿托管点等12项功能。中午时分,白领王先生正通过智能餐柜领取预定的午餐:"APP能显示每个菜的卡路里,适合我们健身人群。"
上海龙凤419
文化空间也在升级。虹口区"多伦文艺圈"将历史保护建筑活化利用,打造了微型美术馆、声音博物馆等特色空间。周末的四川北路"马路美术馆",居民刘阿姨正向游客介绍她参与创作的墙绘作品:"我们老邻居都是策展人。"

从黄浦区的石库门弄堂到浦东新区的国际社区,这场"细胞级"城市更新正在重构都市生活。当方寸之地遇见现代治理,"城市让生活更美好"的承诺正在每个转角实现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