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入探访南翔馒头店、老大昌等上海老字号餐饮企业,记录它们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,如何通过产品创新、场景升级等方式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,展现海派美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。


2025年盛夏,豫园九曲桥畔的南翔馒头店总店门前,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先生正通过AR菜单点单。令他惊讶的是,除了传统小笼包,菜单上还有"分子小笼"和"素食蟹粉包"等创新产品。"我们既要留住老顾客的味觉记忆,也要满足年轻人的猎奇心理。"第六代传承人李师傅如是说。

【第一章 舌尖上的非遗】
创建于1900年的德兴馆,其本帮菜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遗名录。2025年,他们与苏州松鹤楼合作推出"沪苏风味宴",主打菜"八宝鸭3.0版"既保留了传统工艺,又降低了油脂含量。行政总厨表示:"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要活在当代人的餐桌上。"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
【第二章 场景革命】
在淮海路重装开业的老大昌西点房,复古装修中藏着智能科技。顾客可以观看全息投影展示的"奶油小方"制作过程,还能通过小程序预定"怀旧下午茶套餐"。店长介绍:"我们与嘉兴粽子博物馆联动,打造长三角点心文化体验线。"
上海龙凤419会所
【第三章 年轻化突围】
杏花楼推出的"元宇宙月饼"引发热议,消费者不仅可购买实体月饼,还能获得数字藏品。品牌总监透露:"我们联合杭州的科技公司,让传统糕点以全新形式触达Z世代。"数据显示,2025年中秋该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20%。
上海品茶网
【文化传承的当代课题】
上海商委老字号专家指出:"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,而是理解传统背后的文化逻辑。"2025年出台的《上海市老字号创新发展条例》,为平衡传统与创新提供了政策指引。

华灯初上,南京路上的老字号霓虹与全息广告交相辉映。在这座永远新鲜的城市里,百年老店正用最地道的美味,讲述着最动人的上海故事。